延遲退休和 ChatGPT,哪一個對我們下一代的前途影響更大?
作者|徐瑾
知名青年學者、公眾號《徐瑾經濟人》主理人
2023年剛剛過完1月,不少人基本確定,今年影響世界最大事件之一已經發(fā)生,那就是ChatGPT的出現(xiàn)。
過去一個月,無數(shù)人已經體驗了它的無所不能,也忐忑于它發(fā)出的挑戰(zhàn)。其實早在數(shù)年前,清華經管學院前院長錢穎一就曾經提醒,“未來的人工智能會讓我們的教育制度下培養(yǎng)學生的優(yōu)勢蕩然無存。”
ChatGPT到底對人類意味著什么,從這代人開始說要被機器人取代了么?這對于教育是不是一次徹底顛覆?
機器會取代人類,且是“正在進行時”
現(xiàn)在的中文社交媒體中,ChatGPT就是流量,微信群鋪天蓋地在轉發(fā)各類ChatGPT的聊天記錄以及報道,這些截圖不少壓根不是官方賬戶,甚至不是直接和ChatGPT聊天。原因何在?ChatGPT現(xiàn)在注冊免費,但在國內的管制條件下,真正能注冊使用ChatGPT的并不多——也正因此,不少中文ChatGPT分析評論其實都建立在沒有真正接觸ChatGPT基礎之上,這本身就是一件挺反諷的事。
ChatGPT之所以熱得出圈,還在于它和元宇宙、AR、VR之類概念不同,這些項目或許在資本操作和技術翻新上看著炫目,但是落地應用以及接觸途徑卻和大眾連接甚少。對比之下,ChatGPT很接地氣地鏈接了巨大用戶群體,無論你是否了解這些玄而又玄的概念,可以說,只要你會打字,能提問,你就可以和它有一場體驗生動的人機交互。
ChatGPT的出現(xiàn),使得技術奇點 (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)的可能性進一步臨近,這意味著在某個點上,技術的增長將導致人類文明發(fā)生無法預見的變化。
ChatGPT的出現(xiàn),也引發(fā)新的焦慮,比如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老話題,又重新翻紅。經濟不好,各行各業(yè)都越來越卷,就業(yè)體現(xiàn)得最明顯。自動化正在改造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而自動化的本意之一其實就是更多利用機器,減少人工。
中國過去是人力大國,隨著自動化趨勢加強,中國也成為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,甚至超過美國。自動化場景不僅應用于工業(yè)環(huán)節(jié),消費環(huán)節(jié)也越來越多,如果你留意,可以看到不少連鎖餐飲店鋪,自動下單無人服務更加普遍,疫情之后尤甚;奈雪的茶之類飲品店推出“自動奶茶機”,甚至還有“自動奶蓋機”、“自動茶湯勻質器”等系列設備。
按照國際機器人聯(lián)合會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)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(jù),2021年世界上制造業(yè)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前5個國家是:韓國、新加坡、日本、德國和中國。
自2016年以來,亞洲的機器人平均密度以18%的復合年增長率激增,2021年達到每萬名員工156臺,而歐洲機器人的密度增長了8%,達到129臺,在美洲,達到117臺機器人,增長8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德國之外,排名前五的都是亞洲國家。
除了技術和經濟因素,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,比如政治因素和勞工權益。在歐洲等地,對機器人征稅的說法一直很普遍,而在國內,上馬采購機器人甚至可以獲得政府補貼。
ChatGPT橫空出世之后,機器人時代的腳步聲已經清晰可聞,不確定的是,它對人類的影響會是如何?不少樂觀主義者一如既往地表示,機器是用來解放人類的枯燥,大家可以從事更多創(chuàng)造性的工作,最終都會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。但在現(xiàn)實壓力之下,情況可能沒有那么令人放心。
相比較于ChatGPT在小部分精英人士中引發(fā)的熱潮,一般大眾對此的敏感度沒那么高。大家關注的還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消息——比如,國內最近延遲退休的消息。
對這一規(guī)定最為不滿的似乎不是臨近退休的人員,而是正在盛年的年輕人。
想想也可以理解。臨近退休的人,多數(shù)是60后70后,且不說他們有可能按照原本計劃退休,而且他們已經吃到了豐厚時代紅利,不少人還有92年之前的工齡累積,大概可以讓他們退休拿一個相對滿意的養(yǎng)老金。
對比之下,80后和90后對未來更有理由擔心。這批人不是人人都趕上了房地產紅利,經濟下行,體制外人員還面臨35周歲職場門檻等問題。原本計劃交養(yǎng)老金到55歲甚至50退休,現(xiàn)在傳言要超過60才能退休。如此一來,且不說60大壽都可能需要請假,而且中年失業(yè)之后還得另謀出路,到最后能捱到有資格領取時,養(yǎng)老金也不知道有多少。
ChatGPT走紅與延遲退休受到關注,好像是兩件不相關的事,但卻并存在我們生活之中。事實上,這兩件的同時走紅恰恰說明了我們當下的折疊現(xiàn)實與分裂處境——一部分人已經可以借助技術上天入地,開啟新的視野與收割,另一部分則可能面臨形勢的進一步擠壓,墜入無邊的無助。
我們這幾代人,已經習慣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,但是歷史告訴我們,這只是數(shù)千年來人類歷史的特例。
越是標準化模式化的教育,越容易被取代
面向未來的策略不應該僅考慮當代人,更應該考慮未來一代人,也正因此,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正當其時。在人工智能的時代,越是標準化、模式化的教育,越容易被取代,而這種教育模式恰恰可能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特點。
前文所談的錢穎一,在一次演講中說,中國的教育有它的特點,長處就是家長社會政府投入巨大,十分重視教育與知識,中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均值高。問題是,這種教育模式也存在偏差,就是把知識幾乎當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。
但在人工智能時代,知識不再稀缺,網(wǎng)絡上應有盡有,如今ChatGPT之類機器人更方便了知識的獲取與處理。錢穎一認為,人工智能“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、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。而死記硬背、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(yǎng)學生的通常做法。”因此,他強調教育必須超越知識,創(chuàng)新人才需要“知識、好奇心和想象力、價值取向?!?/strong>
這一看法是否有道理?我詢問了ChatGPT怎么看,中國教育應該怎么辦?
ChatGP首先承認錢穎一觀點是有道理的,隨后簡單復述改寫了錢穎一的改進意見,“中國教育在投入和知識點的傳授方面表現(xiàn)出了很高的水平,但是,僅僅依靠知識是不足以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人才的。知識是有限的,而創(chuàng)新人才需要的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,更需要的是思維能力和創(chuàng)新意識。因此,教育應該超越知識,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(chuàng)新意識?!?/strong>
可以看出,ChatGPT的回答并沒有比錢穎一更高明。
對于開放性問題提出創(chuàng)造性回答,目前看,有洞察力的思考與有情感的人性,目前還是比機器人占據(jù)不少優(yōu)勢。
任何人或者系統(tǒng)的特點,往往是它的最大長處,也是它最大短處。中國教育如此,人工智能也如此,如果把單一目標或者單一模型作為目標,那么得到的必然也是有偏差的結果。面對新時代,學習應該是一種終生習慣。
單純指望學校等機構改變來逆轉大局,并不現(xiàn)實。有意思的是,無論ChatGPT創(chuàng)始人還是微軟的創(chuàng)始人,其實都是一流學府的輟學生,可見對于真正的創(chuàng)新人才,學校的改變即使再多,也往往滯后,而大學作為延續(xù)數(shù)百年的機構,保守蘊含在其基因之中。
這個時候,需要全社會的總動員。比如,我們前面說了,新加坡是全球機器人密度第二的國家,2021年每1萬名員工擁有670臺機器人,近年新加坡的機器人密度平均每年增長24%。作為一個小國,新加坡對于自身國民面臨的挑戰(zhàn),給予極大的重視與支持,無論生活還是學習。新加坡鼓勵終生學習,政府在國民終生學習計劃上加大投資,鼓勵大學為校友提供免費學習相關行業(yè)和新技能的機會,也增加了長壽年金。
除了終生學習,更重要的是增加普通民眾的安全感,提高其生存底線。今天,城市中等階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學教育、職業(yè)身份等標簽之上,這些標簽最終會隨著人工智能的沖擊而淡化。一旦失去根基,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?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,或許不需要等待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智能,人類自己就會自亂陣腳。畢竟,創(chuàng)造出機器是為人服務,而不是人去侍奉機器。
人要避免淪為科技的“犧牲品”
微軟CEO納德拉談到ChatGPT時,強調:“對于知識型工作者來說,這就完全等于工業(yè)革命。”
事實上,工業(yè)革命除了帶來繁榮,也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。
早在工業(yè)革命時期,人們就關注了技術對于勞工階層沖擊,狄更斯的小說中充斥著對于機器沖擊的恐懼,經濟學家也不例外。比如經濟學家大衛(wèi).李嘉圖認為:“勞動階級接受的觀點是,使用機器經常會損害他們的利益。這不是基于偏見和錯誤,反而符合政治經濟學的正確原則。”
技術的進步,并不必然帶來社會的進步,甚至可能淪為新的陷阱。不可否認,即使技術最終會造福人類,創(chuàng)造新的崗位,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,而是需要數(shù)十年甚至一兩代人的時間,而在這中間,受到損害的人,可能就悄無聲息消失在時代的眼淚中了。
對于他們來說,技術進步不是福音,而是詛咒。
現(xiàn)在,知識型工作者的“工業(yè)革命”來了。一些人認為,應該從小就培養(yǎng)孩子當程序員,對此,ChatGPT這樣回答,“隨著人工智能和技術的發(fā)展,教育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培養(yǎng)孩子當程序員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學習編程有助于培養(yǎng)孩子的邏輯思維、創(chuàng)造力和團隊合作能力?!?/p>
但是,它也強調培養(yǎng)孩子當程序員并不是唯一的選擇,“培養(yǎng)孩子的多項能力是更好的選擇,以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變革帶來的挑戰(zhàn)。例如,培養(yǎng)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、溝通能力、社會技能、自我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,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學習,以便他們能夠在未來不斷成長。”
坦白說,聽一個人工智能大言炎炎地教你大談教育以及創(chuàng)新,不無反諷。但是實事求是地說,它的觀點,比起多數(shù)人,其實明智得多。